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
期刊
投稿邮箱

mlunwen@163.com

服务热线

18516839603

【论文写作技巧】文献综述中寻找研究空白的三种方式

发表日期 2025-10-09 11:05:28    75

在学术研究的征程中,识别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宛如为论文研究问题搭建起一座稳固的基石,是论文研究问题得以提出的关键所在。毕竟,科学研究追求的是创新与突破,研究者无需将精力耗费在探究两个完全一致或答案已然明了的问题上。只有在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交织的领域,才存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无论这些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看似如细丝般微小,还是大得令人难以置信、仿佛横亘在眼前的巨大沟壑,都蕴含着研究的潜在价值。

换言之,论文的研究问题往往如同种子,在矛盾、争议和差异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若没有这些充满活力的元素,论文的研究问题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无法在学术的花园中茁壮成长。那么,如何在这浩如烟海的已有研究中,精准地探寻出矛盾、争议或差异呢?得克萨斯大学的艾伦·雷普克在其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给出了寻找已有研究矛盾、争议或差异的三种有效途径,以供广大写作者参考借鉴。

一、已有研究基于概念的矛盾

由于学科观点主要通过语言这一精妙的工具来传达,而语言中的术语和概念就如同观点的细胞,观点的矛盾往往就潜藏其中。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就像在错综复杂的迷宫中探索,通常会遇到四种与概念矛盾相关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一:同一概念在不同学科观点中掩盖了不同的上下文意义

当两门学科使用同一概念来描述问题的某个方面时,这看似简单的相同表述,实则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差异。研究者需要像敏锐的侦探一样,仔细甄别其内涵意义以及外延意义的差异。以“效率”这一概念为例,在生物和物理学科领域,效率被严谨地定义为“能量输出/输入”,这反映了这两个学科对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注;在经济学科领域,效率则转变为“资本支出/收入”,体现了经济学对资源分配和经济效益的考量;而在政治学科领域,效率可能是“施加影响/花费政治资本”,突出了政治学中对权力运用和政治资源投入的重视。由此可见,同一概念在不同学科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问题情境二:不同概念在描述相似思想时引发的语义分歧

在学术研究中,有时会出现不同学科用不同概念描述相似思想的情况,这就容易引发语义分歧。例如,在描述恐怖分子活动的心理逻辑时,心理学和政治学都认为“恐怖分子是理性的”,但它们却分别用“专用逻辑”和“战略逻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来进行描述。“专用逻辑”可能更侧重于恐怖分子内部特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而“战略逻辑”则可能从更宏观的政治和军事战略角度来分析恐怖分子的决策。换句话说,“恐怖分子是理性的”这一共识已经蕴含在这两个概念之中,因此也存在于它们所嵌入的观点以及产生它们的理论之中,但这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却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问题情境三:当所使用的不同概念无法通过阐明或修正其意义来解决分歧时引发的真正分歧

有些时候,不同学科在分析同一问题时所使用的概念差异较大,且无法通过简单地阐明或修正其意义来解决分歧,这时就会引发真正的分歧。例如,在分析恐怖分子活动的原因时,心理学将其归因于“自我约束不足”,认为恐怖分子的行为是由于自身心理调节能力较弱导致的;而人类学则将其归因于“家族利他主义”,从文化和社会群体的角度出发,认为恐怖分子的行为是为了家族或群体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概念意义上的差异就无法通过澄清或修正定义来加以解决,而需要采用其他手段,如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其见解以及产生它们的理论之间创建共识。

问题情境四:只有少数作者使用的概念

概念是同一问题相关观点之间矛盾的可靠根源。所有作者在探讨问题时都必须使用一个或多个与问题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就像拼图的碎片,共同构成了对问题的完整理解。如果某个概念只有少数作者在使用,那么这很有可能引发观点的争议。因为少数人的观点可能与大多数人的观点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对问题的不同解读和分析,从而引发学术上的争论。

二、已有研究基于假说的争议

每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提出大量的假说,这些假说就像学科大厦的基石,涵盖了哪些构成了真理、哪些被当作证据或证词、问题该如何阐述以及学科的总体观念是什么等方面。然而,有些作者在论文中很少说明自己在论证前有哪些假说,更不用说为它们进行辩护了。这就好比建造一座大厦,却没有明确说明地基的构成和稳固性。但是,当我们在进行文献综述时,需要像考古学家一样,仔细搜寻这些假说,从而找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假说可以分为三类:

本体论假说

本体论主要探讨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例如,每门社会科学会就个体理性做出本体论假说,如“他们或是理性的,或是非理性的,或是理性化的”、“利己还是利他”等等。这些假说反映了社会科学对人类行为和决策本质的不同理解。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是理性的,能够在各种选择中做出最优决策;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人类是非理性的,容易受到情感和认知偏差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人类是理性化的,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理性思考,但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些不同的本体论假说会导致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不同解释和分析。

认识论假说

认识论主要回答“我们如何知道且如何能知道我们所知道的东西?”这一问题。本质上,认识论是检验任何信仰或真理命题的方式。它就像一把尺子,用来衡量知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比如,“所有植物都需要阳光”这个假说,必须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科学家们会设计各种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但认识论也会显得主观,比如“一首诗是正确的”这一假说,并非因为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而是因为其意义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诗歌的价值和正确性往往取决于读者的主观感受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可能会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特定价值观假说

不同学科在研究过程中会受到特定价值观的影响,从而提出有价值的假说。社会科学就多样性、正义和真理做出有价值的假说,关注社会中的公平、平等和多元文化等问题;人文学科则往往非常直接地处理价值问题,如文学、哲学等领域会深入探讨人类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自然科学则对哪些问题值得研究、哪些知识值得扩展做出有价值的判断,例如在医学领域,会优先考虑那些对人类健康有重大影响的疾病和研究项目。这些特定价值观假说反映了不同学科的研究重点和价值取向。

三、已有研究基于理论的差异

根据不同的问题或问题的不同方面,研究者很可能会遇到多种理论,这些理论就像不同的地图,提供了对问题某方面的因果解释,且来自一门或多门学科。理论产生了对特定问题的见解,为研究者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例如,针对恐怖分子袭击这一问题,会涉及自我约束、集体理性、宗教活动等不同理论。自我约束理论可能从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角度分析恐怖分子的动机和决策过程;集体理性理论则可能从群体行为和组织结构的角度探讨恐怖组织的运作机制;宗教活动理论则可能关注宗教信仰对恐怖分子行为的影响。

来自同一学科的理论很可能矛盾不大,因为它们通常共享学科的基本假说。每个理论都得到了通常反映其学科起源的一个或更多假设的支持,就像同一棵树上的树枝,虽然形态各异,但都源于同一棵树的根系。因此,研究者可以继续寻找那些来自其他相关学科理论间的矛盾。来自不同学科但关注同一问题的理论见解,很可能更为矛盾,因为每门学科的基础假说是相互矛盾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和解释也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既可能带来新的研究思路和发现,也可能导致学术上的争论和分歧。研究者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思维,对这些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从而找到研究的空白点和创新点。